取消
#老寿眼中的上海#还南阳路170号贝公馆的本来面目

徐汇老寿oykxhg原创

阅0 转0 2020-05-23

关注

爱听不听的语音部分

近年来由于大家对上海老建筑的历史都开始不断的重视,同时由于早年并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系统记录,特定历史时期中就是家谱都在销毁,更不用说建筑历史。所以不少老建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野史出现。

而那些特别优秀的老建筑又恰恰是最有历史渊源的。私人不敢做记录,官方长期以来对于此类建筑背后的人文背景也并不重视,于是等到想起来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就会常常发生。南阳路上贝公馆就是其中一例,也许是因为近年来贝聿铭的名声大震,于是南阳路贝公馆自从钉上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子时就想当然的把它的历史背景往贝聿铭上靠。

期间有过和贝家走的最近的程乃珊女士出来撰文写了贝家的人物背景关系(注1),于是人们开始知道“此贝非那贝”。可惜比较遗憾的是程乃珊女士英年早逝,她的那篇文章有点碎片化,显然程乃珊女士毕竟是丈夫的外公吴同文与贝家有亲戚关系,贝家真正的人脉关系并没有完整的理顺,她也坦言至今没有贝家人高调亮相讲述自家这栋楼的真正历史,以至于后续的出版物或网络文章还是有很多谬误。

最近有幸与贝公馆真正的后代建立了联系,于是有了一次直接聆听贝公馆的真实故事的机会。

吴中贝氏世系表(由贝公馆后人提供)

吴中贝氏世系表

迁吴贝氏蘅山支第十三世详图

  原来我们一直认为“贝”姓较少,也许历史并不久远,其实贝氏历史极为悠久,根据(吴中贝氏家谱)记载:苏州贝氏的第一世迁吴始祖名兰堂,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明朝中叶迁居江南苏州府吴县。基本上后续的家族发展史都在苏州,直到第十三世裔孙贝仁元(字润生)16岁随姐夫赵雨亭到上海学生意,才把家族史延伸到上海。上海南阳路170号贝公馆就是吴中贝氏第十四世延续过程中发生的事。

  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按照当时世系图的排列方式,自右向左,由长到幼。

1870年,迁吴贝氏蘅山支第十三世裔孙贝仁元(字润生 )出世,他是肩挑两房的独子,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从小家境贫寒,16岁时经姐夫赵雨亭介绍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拜店主奚润和为师。奚润和共收两个徒弟,师兄为后来上海闻人虞洽卿。1897年奚润和逝丗,之前贝润生已经逐步成为瑞康的股东,而此时师兄虞洽𡖖已离开瑞康自己做生意发展了,于是贝润生便接任瑞康颜料行经理,时年28岁。凭借贝润生灵活的头脑和勤奋的努力,从此发家致富。1906年贝润生捐得晚清道台(花翎候选道,晚清时期的官名,可以用钱买官位,只是像征性的名衔),成为绅商阶层的一员。贝润生除了和朋友周宗良,吴大中等在颜料生意上几乎垄断了全中国的市场因而赚到了大钱(上海的颜料商凭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商退出该行业时迅速致富),他还和前师兄虞洽𡖖等涉足其他生意,在上海商界上从小有名气到影响日彰,成为上海商务公所副会长,后来又做过上海总商会协理和全国商会联合会(设于上海)副会长等商界职务。

贝润生在颜料生意上发了大财,积聚了大量财富成了苏州四首富之一后,他除了在苏州老家做了不少善事外还陆续将大量资财投入到苏州和上海的房地产行业。1918年贝润生以9900银元购下苏州名园狮子林,接着又化了十年时间投入约80万银元修缮狮子林以及买下狮子林附近的房产开办义庄和祠堂。

黄陂南路25弄5号老宅拆除前(由贝家后人提供)

贝润生自在上海发迹后虽然有了苏州狮子林私家花园,但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毕竟是个小地方,和上海的十里洋场相比差多了,所以贝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居住在上海贝勒路(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后改名黄陂南路)的大宅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两次淞沪战争贝润生的生意经营受到较大打击和损失,贝润生开始有了从商界退隐,回归家庭的想法。

贝润生生了六个女儿。1933年贝润生把他的第五个女儿贝娟琳(排行第九)许配给他的颜料生意上的小拍挡也已经挤身上海颜料大王之一的吴同文。当时为了生意上的合作和面子,贝润生将位上海铜仁路(旧名哈同路)和北京西路口(旧名爱文义路)的一块地皮作为女儿陪嫁妆给了吴同文,于是吴同文委托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造了上海有名的“绿房子”大宅(详情敬请点击:#老寿眼中的上海#绿屋)。大约一两年后绿房子尚在建造中,这时候贝润生的小儿子贝义奎(星楼)已经有了六个儿子四个女儿,加起来有十个子女,人口众多,于是向父亲提出要求也盖间大屋独自搬出贝勒路大宅居住。贝润生喜欢多子多孙,由贝星楼在南阳路170号地皮盖了一座大屋居住。而贝润生仍和大儿子贝义堃一家住在贝勒路大宅里。喜欢标新立异的贝星楼在盖的南阳路170号大屋屋顶平台上一块石碑上面刻了一颗星星和一个小楼,寓意自己的名字贝星楼。(仔细看南阳路170号整个建筑布局也是“一星一楼”其中的星就是花园中的五星亭)

大楼正中有贝星楼自创的logo

可以点开放大后看看

有人认为花园里的五星亭是代表风水中的五行,其实这就是整个建筑布局中的“一星一楼”的寓意。

2013年春季那个五星厅上的爬山虎还很小,看上去像塑料装饰品。

再回过头来讲十三世贝润生家族的繁衍史,他21岁娶了张氏为妻,不料张氏在婚后不足一年便因病去世。再过两年贝润生续娶浦氏,婚后先后生育了六子六女,但是其中四个儿子未届成年便夭折,仅剩长子贝义堃和老四贝义奎(俩人为贝氏第十四世)便分别承继了贝润生的香火。两个儿子为贝润生共生育了十一个聿字辈(贝氏第十五世)孙儿,其中两个孙子又是早逝,另有八个孙女。

贝润生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开始退商避世归隐,靠着以前赚落的大量金钱和房地产上的收租养活着两个儿子和十几二十的孙子孙女过着富裕的日子。他的两个儿子并不像老子那样投入商界或从事其他行业,却在家过着富二代的生活。在南阳路170号建成,小儿子贝星楼带着六个儿子住进去后,贝润生已经筹谋贝家庞大财产的分配。除了金银珠宝珠宝首饰分配外对于上海的两幢巨宅贝润生也已作了分配,贝氏家族和以前的封建大家庭一样是重男轻女的,财产只传子和孙子,女儿孙女一律无份。贝润生两个儿子靠父荫吃饭,所以贝润生决定将贝勒路大宅分配给大房贝义堃的三个儿子。

在1940年贝星楼全家搬入170号后,贝润生写下分产字据:法租界貝勒路三個孫子每人三分之一和公共租界南陽路170號六個孫子每人六分之一。

把南阳路170号大宅分配给小儿子贝星楼的六个儿子,这样贝润生的九个孙子都分到了财产。而苏州狮子林因已作为氏族的义庄和祠堂所以已贡献给氏族共有了。

现在要说到贝润生的儿子贝氏十四世的故事。贝润生的大儿子贝义堃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出世时没接生好碰坏了脑子有精神病,未婚。后来又有二儿子贝聿銧,小儿子贝聿瑞。贝润生第四子贝义奎(字星楼)有六个儿子:老大贝聿新(似铭),老二贝聿祯(应嘉),老三贝聿炳(焕章),第四第五为女儿,老六贝聿修,老七贝聿渠,第八第九又是女儿,最小的老十儿子贝聿桦。虽然贝义堃是贝润生大儿子,但是因他的第一个儿子弱智,接受下来又是生女儿,他的二儿子和小儿子出世都比他兄弟贝义奎的前三个儿子迟了几年,所以说贝义奎的老大老二老三这三个儿子实际上是贝润生的大孙子。

黄陂南路25弄5号老宅拆除前(由贝家后人提供)

上世纪卅年代末南阳路170号建好后,贝星楼夫妻带着六个儿子四个女儿住了进去,生活乐融融。接着老大,老二,老三先后在大屋里成家,又过了几年贝氏十六世念字辈三个孙子和四个孙女在大宅里出世,贝星楼三代同堂人丁兴旺。时间到了1948年底,内战的枪炮声逼近上海,和大都数有钱大户一样贝家人心慌慌,最终贝星楼决定放弃所有不动产,带着全家十几口和全部金银财宝细软到了台湾。当时的台北仍然十分落后,对于住惯十里洋场豪宅的贝星楼十分不习惯,于是第二年又从台湾全家迁到香港,买下香港九龙塘又一邨紫藤路大宅居住安定下来。

贝星楼一家在香港过了几年安逸的生活, 此时大陆的内战战乱的影响已经过去,上海市面上也已趋平静。贝星楼的大儿子贝聿新(似铭)和三儿子贝聿炳(焕章)两个小家庭要求回上海去居住,于是在1952年底父亲同意他们两家离开香港再回到上海居住。

从1947年的百业指南上可以看到当时思南路37号还是住宅,按记载该校建于1905 年,原址位于闸北区,1937-1956年由徐婉珊创办为启秀女中,1938年迁至霞飞路634号(淮海中路650弄3号现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1956 年并校后,改名为上海市十二女中,1966 年更名为十二中学,1981 年 7 月迁址到思南路 37 号。

1952年底贝星楼(义奎,贝润生小儿子)的两个儿子老大和老三带着两个家庭共大小十口人从香港到上海,此时他们没能住进南阳路170号旧宅而是先住在思南路37号他们的四姑母家的空房中,当时思南路37号有两栋房子,四姑妈住一栋楼,另外一栋给他们两个家庭住。因为自1948年贝家全家去了台湾香港后,170号大宅是空关的,此时国共内战正剧,国民党军队退守上海市区,有一批轻伤兵住不进医院便征用民宅,住进170号直到49年5月上海政权更替,由于170号大屋被国民党军队驻守过,所以解放军进城后立即被政府接管了,政府安排了单位进驻入住。回到上海的贝家两个家庭在姑妈的空屋中住了两三年直到公私合营,住到南阳路134号后面的贝家自己的大宅,这间房是原来前面134号张兰萍家抵押给贝家的,所以在公私合营前夕贝老大和贝老三两家从思南路四姑母家搬入南阳路134号私宅中,前面张家的房子(陔庐)属于公私合营单位(陔庐的后续故事一文中已有介绍,详情敬请点击:#老寿眼中的上海#陔庐的后续故事),于此同时,南阳路170号由政府代管直到公私合营也被合营进去收为国有,50年代后期做过上海医药工业公司宿舍,后期有一系列的不同单位使用。

2004年我拍摄的贝公馆,当时还是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

苏州狮子林俯视图

贝家老大和老三两房从香港回到上海还有一件事要处理的就是苏州狮子林私家花园的事,祖父贝润生在1918年买下狮子林并且在十年间化了不少钱修缮花园和义庄祠堂,但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贝润生的生意和社会生活逐渐转移到上海,再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州始终是个小城市,和大上海不能相比,苏州私家小园林众多,当年不像现代那样兴旅游白相,去这些园林的也不是平民百姓,所以从四十年代开始狮子林也开始败落,贝润生过世后两个儿子和孙子辈都在上海居住生活,苏州当乡下地方,到解放前两年狮子林已经荒废了不少,只是由管家劳克明在照料一下。解放后到1953年苏州市文管会通过劳克明联系到贝润生的小儿子的第三子人称贝老三的贝焕章(聿炳)也就是52年回到上海的贝家老三。此时贝润生后人在上海只有三亇孙子:大儿子贝义堃生的孙子贝聿瑞(1934年出世),末满二十岁尚年幼。小儿子贝义奎生的老大贝聿新和老三贝聿炳(焕章)都已年届三十岁出头,但是老大贝聿新老好人一个,性格内向,遇事从不出头露面,而老三贝焕章性格外向,家中的事都由老三出头。于是苏州文管会通过劳克明联系到贝焕章,由贝焕章于1953年到苏州代表贝氏族人将狮子林捐赠于政府。此过程记载在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编撰,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狮子林志》一书中。

狮子林内历史陈列馆中也有介绍,游客入内都可以看到,如照片所示。

《狮子林志》


狮子林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在苏州狮子林进门后,游客可以领取的宣传页上有三处提到了贝氏与狮子林的渊源。

进门的大厅原为贝氏祠堂。贝仁元(润生)对苏州充满了感恩,自幼在宗亲眷顾下长大,靠着自己的拼搏当上了染料大王。

1918年买下狮子林后,贝氏不但设水池植花木,重修厅堂并扩建,更怀着感恩之心设祠堂,建义庄、族校。狮子林是一座包含报恩知情的园林。

原贝氏祠堂。

燕誉堂北面刻《狮子林图》,上有刘照的題跋解释了园内新、旧建筑哪些是贝氏修缮,哪些是贝氏新建的

 是园久荒,自戎午之秋,始归贝氏,经营改筑,九载甫成,其飞瀑层楼,皆所新建。奇峰古木,悉是旧观,主人属为之图,以纪胜景,盖懒瓒之后,此为第二图也。

民国十六年丁卯冬月刘照。(狮子林《燕誉堂屏刻》)

此图和题跋刻于燕誉堂北屏风,银杏木刻。328*386厘米,72字。

苏州狮子林重修记,苏州市人民政府1989年立碑,划线部分也提及:现有部分建筑多为民国期间贝氏所构,1953年贝氏后裔将园捐献国家。


1947年的老地图上右侧红箭头显示北京西路1285弄1号是连接南阳路134号的一栋大宅子,曾因生意上的关系“陔庐”的主人张兰萍将此屋抵押给贝家。所以当公私合营时贝老大、贝老三都将自家住的南阳路170号贝公馆上交给国家后,两家人就居住在这栋房子里,平时进出既可以走南阳路134号,也可以往北京西路1285弄走。等到文革期间贝家人被压缩到夹层里,楼下住了新塞进来住户,后面的通道被封闭,就只能走南阳路134号一扇门了。

据记忆由于与南阳路134号张家共用一个水表,所以张家后代张长威每月会来大宅统计人数,收取水费。平时两家经常走动。

贝公馆花园左侧通往五星厅的小道。

贝氏十五世贝焕章(聿炳)贝润生之孙,贝星楼之三子,因出面捐赠私家花园狮子林给苏州政府及将贝氏在上海的众多房地产参加公私合营而成为政府对私改造的模范统战对象,在1956年4月上海市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大会上贝焕章以工商界人士身份被增补为委员,一直到1993年连任至第七届政协委员同时又是民主建国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贝老三在上海工商界颇有名气,和上海工商界巨头胡厥文,刘靖基,吴中一,刘念义,刘念智等工商界头面人物都属于中央统战对象,但文革开始后还是没有躲过运动的冲击,当时还是属于北京红卫兵南下指名抄家对象,贝老三焕章和老大两家被抄家赶出南阳路134号大宅,住在原134号的汽车间楼上夹层中,睡了八年地铺,直到1973年落实政策后才重新搬回134号楼下一层居住(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改建国旅大厦拆除)。1984年底贝焕章重新再去香港定居后继续担任居住在香港的上海市政协委员直至1993年卸任。

   这是从贝聿铭一族往上追溯的世系表,我们可以看到直到八世还没有与“蘅山支”相交,可见他们的亲属关系距离相当远。由于世系表上规定子孙后代命名必须按十六字规定,所以在时断时续的年代里,“聿”字辈在上海出现了交接。

放大后可以看到贝理泰-贝祖诒-贝聿铭的一族顺延过程。

然后我们来梳理一下原来误传中的贝公馆主人贝祖诒那一脉的家族延续的轨迹,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此贝非那贝”的理由。

当南阳路170号主人吴中贝氏第十三世贝润生1870年出世前4年,吴中贝氏另一支也有一位属第十三世的名叫贝理泰(号哉安)的于1866年出世,他与贝润生可算同宗的氏族兄弟,虽然同为第十三世族人,但是已经属于远亲,如果再上朔七代至贝氏第六世,老祖宗会是同一人,但凡是大家族,隔开几代人距离可想而知。所以到了同为十三世则已是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亲戚了,只是同姓而己。

贝理泰成年后从事金融银行业,凭着精明能干的努力,在民国初期的金融银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了知名人士,同时他在苏州地方的影响日渐显现,兼职了很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职务,如1922-1928年的苏州总商会会长,1918-1927年苏州救火联合会会长等职。

贝理泰的三儿子贝祖诒(号淞荪),1893年出世,贝祖诒继承父亲的职业,成年后成了民国时期银行,财经界的头面人物,曾出任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广州分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总行经理总经理之职长达三十年。贝祖诒的长子贝氏第十五世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于广州出世,后随父母到香港度过童年,1928年其父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代经理,又随父母第一次到上海居住,住在海格路( 现华山路)的老宅内,贝聿铭在上海读圣约翰中学,1934年高中毕业。在上海求学期间贝聿铭也趁寒暑假期间到苏州族祖父辈贝润生的狮子林(贝润生已经将它作为贝氏义庄和祠堂)游玩,实际上去的次数屈指可数。高中毕业入读圣约翰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一年后决定留学美国,乃于1935年8月13日乘柯立芝总统号邮船经日本进入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攻读,之后的经历大家都知道了,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大师,亨尽荣誉。贝聿铭从1935年上海去美国一直到1974年4月四十年来才第一次回到中国。请注意这个时间节点,1935年贝聿铭18岁出国,此时上海南阳路170号还是一片烂地,到四十年后贝聿铭58岁第一次回上海,他连南阳路170号都没见过,何来是他居住过的祖屋?

这是1939年的老地图,惜阴堂还在,陔庐还没有建,贝公馆还未完工,还没有花园和五星亭。而此时贝聿铭远在美国。

应该说上面已经把南阳路170号的来龙去脉基本搞清了(同时也澄清了苏州狮子林的来龙去脉),贝公馆是吴中贝氏贝润生及其子孙们的私房财产。而由于贝家后代基本上都在海外,而且不少人年事已高。那些传到他们耳朵里的贝公馆故事实在过于离奇。特别是部分开始撰写上海老建筑故事的出版物也是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一路错下去。

2010年10月6日拍摄到墙上的历史优秀建筑牌子。

2011年静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牌。

由于在老建筑的历史上有关部门也没有认真考证随意将坊间传闻当历史钉到墙上,所以一路贻笑大方。而某些经营单位也是本着靠着名人可以讲故事的卖点将错就错的往著名建筑师的名头上靠。虽然大门外的牌子已经摘下,但是店堂里的贝家照片还是张冠李戴了。

现在可以看到的外墙已经没有了那块有疑问的牌子。

走进院子发现实际上还是放在走道的醒目处。

目前大堂左侧墙上有一组老照片。

大堂墙上的照片注解:左上图是贝氏家族在贝勒路部分成员合影,右上图就是说兄妹合影,没说谁家的,左下角的那张是貝祖詒夫妇的,右下图还是贝聿铭家的合影,该合影注解:二排右四为贝聿铭。

现在贝轩大公馆官网主页上的宣传内容。

好在这一次终于有贝家的后人愿意出来澄清事实,还历史真面目,这样才不至于一笔胡涂账到讲不清的地步。

我一直认为对于上海老建筑的历史探寻以及追寻内在的人文背景是一件好事,但是还是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同时需要尽快的在当事人还健在的状态下完成这部分工作,绝不可以道听途说。

同时在此类建筑或物产的历史相关问题上还是应该建立正确的历史档案,让与之相关的单位和个人有据可查。同时有关经营单位也应该实事求是的向客户传递正确的信息,以免误导客户。其实贝氏蘅山支第十三世贝润生家族的传奇故事远远胜过贝聿铭家族的经历。特别是它可以串联起东面的红房子“陔庐”、西面的“绿房子”,可以一个行业,一个时代,一批建筑一起讲。

本文部份資料由贝公馆主人贝义奎(星楼)的长子贝聿新(似銘)的女兒和三子贝聿炳(煥章)的女兒女婿们以及他们请小叔叔贝聿桦(贝润生九个孫子中唯一仍在世的,現在美国居住)提供回忆审定。

苏州狮子林方面内容由狮子林管理处提供并审阅。

所有内容均有版权,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

让我们再一次欣赏一下贝公馆的奢华。

注1:《南阳路贝公馆》

日期:2010-10-10 作者:程乃珊 来源:新民晚报

日前看到一份上海旅游指南,何以南阳路170号贝轩大公馆原屋主变成中国银行总裁贝祖诒(贝聿铭之父)?幸亏此宅早已为政府所有,否则,倒真要上一下柏万青的老娘舅节目。

现今时兴有故事的老建筑,名人效应是商界铁律,但也要尊重事实,不能胡编误导。

其实贝公馆的真正主人是贝润生的儿子贝义奎。这对父子在当年上海滩的名声绝不比今天贝祖诒、贝聿铭父子的名气小。贝润生出道比贝祖诒早多了。贝润生早年家境贫寒,16岁来上海瑞康颜料行学生意,与虞洽卿是师兄弟。老板奚润如的故居,即为今南京西路的梅龙镇酒家现建筑,后奚润如再卖给学徒虞洽卿。

经努力,贝润生不仅成为上海滩的颜料大王,更为人所尽知的上海地王。1909年贝润生在今嵩山路黄陂路一带起造豪宅贝家大宅,现已拆,现址为今延中绿地。贝润生有二子七女,最小女儿贝娟琳嫁给铜仁路绿屋屋主吴同文,那地皮是他送给女儿的陪嫁。

贝润生与贝祖诒的父亲只是同辈分的族亲,不是亲兄弟,然中国传统讲究宗谱,故但凡族中一应祭拜或过年过节、偶会相聚,按辈分,贝聿铭称贝娟琳九孃孃。

贝润生的次子贝义奎(号心楼)因早年觉得父亲分家不公,一直心存不悦。为了安抚儿子,贝润生再拿出自己南阳路一块地皮和一笔钱,让儿子另造一幢房子。

1938年,贝义奎的妹夫吴同文在北京西路铜仁路的绿房子竣工,被誉为远东第一豪宅。贝义奎也心动了,一心要与妹夫“别一下苗头”,便造了这幢贝公馆。正门开在南阳路170号,后门开在北京西路1301号,与绿屋仅一箭之遥。宅内有三层主楼房及沿北京西路四层公寓楼,有说贝义奎有三个儿子,原意为一个儿子一层,两宅独立又相连。因看了妹夫绿房子内的奥迪电梯十分时尚,便也装了一部。不明白为什么不装在北楼公寓式房子内?想来当时装私宅电梯是很奢华的,南楼既为主楼,当然装在这里,大家都看得见,才有台型!

贝义奎有三个儿子,其中老大与老三娶的是两姐妹,老二娶的是沪上华人第一地产大王程谨轩(拥有丽都花园、德义大楼等上海众多名宅)的外孙女陈兰娟,陈兰娟中西女中毕业,以姣好漂亮著称上流社交圈。老二夫妇解放前就去了香港,贝义奎也很早去了香港。贝公馆内只老大贝明德和老三贝焕章两房,在党的统战政策下过着快乐滋润的生活。在上海工商界两兄弟分别被咂称为贝老大贝老三,他们拥护新社会共产党,在当时工商界与荣毅仁、郭琳爽等齐名。贝老三是市政协委员。1956年公私合营,带头将南阳路贝公馆合营了,并非传说的无偿捐赠,还动员姑夫吴同文将绿房子也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不久,贝家老大老三迁至南阳路140号同为贝氏产业的一幢民国初年的红砖花园老洋房内(“文革”中似做过延中复印社及延中绘图所),原贝宅为某单位所用。贝老大贝老三两房共有三子三女,“文革”前政府向资本家发放定息,贝家后代生活仍养尊处优。这些低调不张扬长在红旗下的“富四代”个个品学兼优,与今日“富二代”不可同日而语,其中贝念洁与笔者为培进中学(现上戏附中)校友,自小习钢琴芭蕾,那才是如假包换的名媛,却偏偏不愿呆在舒适家里做“名媛”,“文革”前就响应号召去。

文革”结束后贝焕章恢复市政协委员身份,在第七、八届市政协会上,每每遇到同是政协委员的笔者他总是很高兴:“看全市只有多少政协委员?伲屋里厢就有两个。”其实贝家是我先生的外婆的娘家,与我更是远开八只脚,但我相信他讲的是真心话:“我们这样的人家也有出头了!”

贝公馆华丽转身,涌出一批自称为此公馆后人,唯独真正在内住过的贝义奎嫡系后代,未见高调亮相。

关注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22]3822-11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