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国际电力 公众号
之前和做国内基建投资的朋友们聊天,感慨国内的投资项目落地很快,评审时也不怎么审查各类风险和回报率,感觉闭着眼都过了。相比之下,国际投资都是各种审查,落地很难。
大家感慨,国内的项目即便失败也是“肉烂在锅里”,因此落地快。对于这样的解释,有其现实性,但是本质上却站不住脚———没有现金流和利润的投资,怎么维持?
果然,国内“闭眼投资”的后果已然显现了:
中国船舶: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但是,经营现金净流量大跌,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8.14亿元,同比减少86.36亿元。中国电建:上半年营收2854亿,同比增长1.29%,利润总额102亿,同比下跌4.66%;
中国中铁:上半年营收5445亿,同比下跌7.83%,利润总额191亿,同比下跌14.27%。
中恒集团:二季度收入下滑25%,净利润为-0.33亿元,下滑131%。中国建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87.69亿元;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今年则为-832亿元。9月1号,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手推出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就着重强调:
绝对禁止为毫无收益或者收益匮乏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乱纪地举债,坚决不得增添隐性债务。现在上上下下对于隐形债务都十分紧张,基本上都不会轻易审批项目了。大概从去年开始,曾经非常高光的某电力基建央企下属投资公司,就以卖资产作为公司主要业务了。如果卖不掉这些资产,公司后续就没有投资的资金了-----是的,这些资产没有按照当时签署的PPA收到美元电费。然而,卖了将近两年了,这家公司一个海外电站也没卖出去。公司人心惶惶,最近都在找工作。这几年,基建央企的投资理念从一开始的“投建营一体化”,没钱之后又开始喊“能投善退”,口号喊的震天响。殊不知,其投资的项目从决策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卖不出去了。没有美元利润和现金流的电站,为什么会寄希望于别人会接盘呢?一切以工程为目的的投资都不是“真投资”。是时候真正重视“投资”业务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加头条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