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巫珩

◎编辑 | 黄汉城

◎来源 | 智谷趋势(ID zgtrend)


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发生了。

你知道去年谁拿下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宝座吗?不是全球十大经济体之一的广东,而是江苏。

根据最新的数据,2021年,江苏省的制造业增加值为4.16万亿,而广东的制造业增加值则为4.15万亿元。



自1996年以来,广东就霸占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宝座长达二十多年,期间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依旧屹立不倒。

尽管江苏只是细微的领先,但这对于江苏来说,可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

改开初期,江苏的“苏南模式”一夜成名,风靡全国。然而,随着城市竞赛愈演愈烈,温州模式、深圳模式的分庭抗礼,苏南的知名度、话语权可以说是在相对萎缩。

如今回过头来看,其实苏锡常一直在蛰伏,默默地在相关产业中逼近“一线城市”。

在江苏制造业大爆发的风口之下,沉寂已久的苏南板块终于要卷土重来了。

苏锡常的光芒,再也藏不住了。


无锡,是当前半导体江湖的一座“一线城市”。

去年,其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达178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支撑起了江苏的半壁江山。其中,封装产业规模更是全国第一,可以说撑起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脊梁。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上游的设计环节以及中游的制造环节,大陆还在紧张追赶中。但是,下游的封装测试环节,我们已经在全球拥有较强的话语权。

这背后,无锡功不可没。

在后摩尔时代,芯片尺寸只会越来越小,这就使得半导体产品性能提升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先进封装的技术,这也将成为各大封测厂在全球突围的核心。

无锡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跃升的机会。以当地的长电科技为例,作为国内的封测龙头,它成功实现了技术由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先进封装如今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一个转变,正是无锡迈向半导体“一线城市”奋斗史的小小缩影。

无锡的造芯基因,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埋下种子。当时无锡被确定为国家微电子工业南方基地,742厂拔地而起。这是我国引入海外集成电路技术的第一厂,第一块集成电路也诞生于此。要知道,上海可是到了90年代才开始涉足集成电路产业。

不过,当时的芯片生产线,是从日本东芝引进的。

日本人本来非常担心转让技术给中国之后,中国的技术会突飞猛进。然而5年后,他们发现这种担心根本是多余的,因为742厂还在沿用5年前的旧工艺,没有任何创新。

而之后从742厂衍生的中国华晶,更是经历了一场阵痛。

1990年,电子工业部决定让华晶承担一条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这就是轰轰烈烈的“908工程”。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行政审批花了2年,技术引进花了3年,建厂施工花了2年,到1997年投产时,技术水平已大大落后四至五代,月产量也仅有800片,当年光是亏损就有2.4亿元。

当时中国的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华晶七年建厂的悲剧,更是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史上一次惨痛的教训。

但不管怎么说,742厂终究还是开启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起点。无锡的血泪史,无形中也为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积累下了人才和经验。上海华虹正是吸取了华晶建厂的教训,迅速上马“909工程”,成为上海造芯的开始。

中国华晶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人才的“黄埔军校”,在国内外众多知名半导体公司都能找到“华晶人”的身影。

而当年只靠华晶一个客户勉强维持的江阴晶体管厂,也在濒临倒闭之际涅槃重生,茁壮成长为今天的长电科技,成为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封测龙头企业。

长电科技的壮大,使得无锡的封装产业队伍日益壮大,前后带动了海太半导体、全讯射频、英飞凌等十家封测企业来此落户。

742厂这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最后让设计、制造等在内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在无锡开枝散叶,入驻了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华红、海力士、卓胜微等4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

这里,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版图不容忽视的宝地。

国内圆晶代工双雄之一的上海华虹,就选择在无锡布局12英寸的生产线,这可是当时全球第一条啊。

而全球顶尖的存储器生产商韩国SK海力士,更是决定只将研发部门留在韩国,而将8寸圆晶生产线全部转移到无锡。

遥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锡一直是全省经济的带头大哥,在1992—2011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无锡也基本上稳居全国前十大城市。

但2012年开始急转直下,先后被成都、武汉、南京、青岛、宁波赶超,跌到全国第14。外界传出“失去的十年”。

如今,无锡已在半导体江湖卷土重来。

不知不觉中,无锡倾注所有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跻身全市第二,妥妥的支柱产业。放全国来讲,产业规模仅次于上海,高于北京等一众高手。

说是半导体产业“一线城市”,一点都不为过。

苏南板块知名度最低的常州,如今却一片火热,因为这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准一线城市”。

世间都在流传合肥作为最牛风投城市的传奇,却少有人知晓,常州同样也非常敢赌。

2013年3月,特斯拉濒临破产,差点被谷歌收购。国内后来的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还没有出世呢。而彼时的常州,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宣布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并且将半个身家都押在了这条赛道上。

要知道,汽车制造长久以来可都默认是特大城市的专属,哪里轮得到普通地级市插足。但常州就是这么大胆而前卫,这也为制造业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常州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车企慕名而来。2016年,北汽新能源落户常州。同年,造车新势力理想也在此布局了第一座整车工厂。2019年,新能源龙头比亚迪来此建设汽车产业园。随后,东风、上汽大通等企业也纷沓而至。2020年,首台北汽新能源汽车在常州下线。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整车从这里走向全国。就拿理想来说,截至今年8月,已经有累计20万量理想ONE整车在常州下线。

理想还规划在常州打造3000亿年产值的智电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比亚迪则规划年产20万台新能源整车及40万台套核心零部件。

放省内来看,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全省第一,占全省比重高达55%,可以说撑起了江苏的“半边天”。

尽管在全国的新能源汽车版图上,常州的产量不是最拔尖的。但它的发展速度极为惊人。2022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1.8万辆,已经超过了国内五大汽车之都之一的某市。

而从第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开始算起,常州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在常州打造的新能源产业王国中,位于中游的整车制造只是“冰山一角”,它手上还握着一张王牌,就是产业链上游最具核心价值的零部件——动力电池产业。

要知道,过去传统燃油车时代,最重要的是“三大件”,即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如今,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池、电机和电控在内的“三电系统”才是决定成本的关键。

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表示,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了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60%,车企实际上是在给动力电池厂商打工。

毫不夸张的说,谁控制了电池,谁就占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话语权。

2015年,中创新航来此落户,成为第一家入驻常州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先后来此落户。

短短几年的时间,常州的动力电池年产值已经位居全国首位,份额高达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球动力电池中心”似乎指日可待。

如今,常州的新能源帝国已日趋完整,汇聚了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管理系统到电池等3400多家产业链企业。

看似不起眼的常州,已经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板块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领域最全的地区之一,妥妥的新能源“准一线城市”。

二十年的时间,常州的GDP从全国40名,攀升到25名。这对一个普通地级市来说,相当不容易。

去年常州GDP为8807亿元,是江苏唯一连续5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的城市。放在河北,辽宁、江西等地区,这个体量都是省内妥妥的第一名啊。
目前国内(不含港澳台)有24座城市超过一万亿。不出意外的话,常州将成为第25名万亿俱乐部成员。

它的下一个目标,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得力于上海的溢出效应,奠定了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诺基亚、博世汽车、艾默生、安德鲁、友达光电、三星……云集了诸多世界500强的苏虹路,成为了苏州制造业的缩影,也见证了苏州工业园的高光时刻。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外向依存度高的苏州工业园一下子受到巨大冲击,这倒逼着它进行“二次创业”。也就是在这个紧急时刻,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诞生了。

但是,苏州想要实现突围,并没有那么容易。

毕竟,与它毗邻的上海,早已成功打造上海张江科技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龙头药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来此布局,占领国内生物医药的产业高地,

于是,苏州选择了错位发展的策略——孵化创新创业医药企业。这一明智之举,让苏州一脚迈入了生物医药产业“一线城市”的门槛。

斗转星移,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网红打卡点”的不是苏虹路,而是仁爱路。

这也成为了苏州制造业升级的风向标。

这里有国内首屈一指的苏州纳米城(BioBAY)、生物医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生物医药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最火热的新兴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

这里还培养了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等一批创新药企。要知道,他们原本首选可是张江,但最终还是选择在苏州落地。

用他们的话来形容,苏州,可是生物医药创新的福地啊。


在2021年中国创新药企TOP20的榜单中,信达生物位列第二,基石药业位列第十,康瑞杰宁位列第十三。

作为研发型药企中的佼佼者,信达生物与苏州生物医药的崛起可谓是亦步亦趋。根据药物研发的“双十定律”,研发一款新药一般要花10年、10亿美元。然而,信达生物在成立的11年里,就研发出了7款上市新药。

此外,近年来,License-out(向海外授权合作),已经成为中国药企创新能力的证明。



早在2015年,信达生物与美国制药巨头礼来达成合作,这是第一个中国企业将创新药物的国际授权给世界500强药企,也是第一次将中国发明的原创药推向全球市场。这可为中国创新药大大争了一口气。而2020年海外授权榜单上,信达生物更是位列第一。

苏州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推向全球。

遥想2011年,苏州这片“不毛之地”只有零星几家生物医药企业,用惨淡来形容都不为过。十年后,苏州药谷已经全然变了模样。

就拿纳米城(BioBAY)来说,如今已成为中国新药开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21年就有9款上市新药,169个在研1类新药,244张临床试验批件。

在2020年科技部发布的榜单中,BioBAY的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其产业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更是位居全国第一。

放全市来看,苏州生物医药企业超过了4300家,产业规模突破2400亿元,被列为未来的“一号产业”。

作为地表最强地级市,如今的苏州过万亿的产业足足有三个——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2021年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万亿,超越上海,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城市。

如果说在电子信息产业,苏州是全球跨国公司的“代工厂”,那么,生物医药产业则是苏州摆脱代工色彩,实现绝地大反击的秘密武器,是代表苏州创新的新名片,实力不亚于上海之外的任何一个顶级城市。

要知道,北京作为首都,集聚了国内最为一流的资源: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大清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70多家高校院所;两院院士121人,每年生物医药毕业生过万人,人才密度居全国之首;坐拥67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数量居全国之首。

苏州却凭借一己之力,以普通地级市的身份跟北京等高手平起平坐,其可怕可见一斑。

这座生物医药产业的“一线城市”,崛地而起,方兴未艾。


中国人均GDP前十大城市(不含港澳台),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源型城市,如排名第1、2的克拉玛依、鄂尔多斯。

第二类是拥有特殊地位的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上海、珠海,都处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的行列当中。

第三类则是整个苏南板块,无锡第3、苏州第5,常州第9。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苏锡常一无矿,二无权,全都是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地级市,凭啥就能干出这种成绩呢?

由于没有级别上的特殊优势,苏锡常既无法成为交通规划上的重要枢纽城市,也没有税收政策上的倾斜,为什么人均GDP能如此傲人呢?

在我看来,它离不开苏锡常的工业立市,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上的突破。

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每一个都是先进制造业的顶级赛道,都代表着全球工业体系的未来。

在激烈无比的争夺赛中,苏锡常摸爬滚打,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发展成为各自领域的“(准)一线城市”。正是这一点,支撑起原本资源匮乏的苏锡常“富得流油”。

沉寂许久的“苏南”又再度重返历史舞台的中心,这是何尝不是国家之幸?

参考文献:
1.《先进封装成为“先进”的背后》,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张心怡
2.《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长期落后原因分析》,芯思想,朱贻玮
3.《无锡,半导体世界的“一线城市”》,芯潮IC,王艺可
4.《非凡十年——数字赋能,苏州产业重塑实现跨越发展》,苏州广电全媒体
5.《谁来救救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观相台,技术宅
6.《苏州是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福地》,苏州日报,张帅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更多精彩经济趋势分析
请关注智谷趋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加头条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