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腔走板的“腾笼换鸟”|腾笼换鸟计划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Image

腾笼换鸟,鸟飞笼破!十多年前广东就提出来了腾龙换鸟的计划,把一些低端的产业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周边的城市去,转移到更偏远的区域去。民营经济确实到了非常困难的时刻,探究过往的经济发展措施,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部分蛛丝马迹,痛定思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回顾当年被盛赞的“腾笼换鸟”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至今思之,仍然有车过腹痛之感。

那么,什么是“腾笼换鸟”,这一政策实施的时候我们的产业状态是什么样的?

在探讨腾笼换鸟政策的危害之前,我们需要对我们国家的基本面做个简单的分析。咱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全国人口总量高达14亿,劳动人口的规模可以达到8亿以上。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全球32个发达国家的总人口规模也没有我们人口更多,大约也就是10.8亿人的样子。如果再将一些依靠资源,没什么高科技产业的发达国家的人口剔除掉,总人口规模也就是8亿左右。如果再将这些国家中的所谓中低端产业的就业人口都给剔除的话,这些国家从事所谓中高端产业的总人口不足3亿。也就是说,全球所有的高端产业加在一起的雇佣工人的人口总量,不超过3亿人。

假如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利用我们的人力优势将全球的高端产业都抢过来,让全球其他国家全部从事农业或者采矿,能源,服装鞋袜等低端产业的话。意味着我们只能解决大约3亿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总劳动人口中还有至少5亿人是无法在高端产业立足的,即便是我们所有的劳动者都接受最高端的教育,具备全球最高的人力技术优势,拥有全球所有高端产业的比较优势,也意味着我们无法接纳所有的就业人口。为了所有人都有口饭吃,完成充分就业,我们必须要保持所谓的中低端制造业,哪怕这些行业的收入比较低,哪怕这些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我们也必须保持低端制造业。原因是低端制造业如果全部死掉的话,我们的劳动力就会变成失业人群,大量的人员失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基于以上的人口基本事实,我们的产业升级模式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只出不进的缓慢升级。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在保持低端制造业的基础上,逐步的引导相关具备产业升级条件的企业做高科技产业,而不是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而从事低端制造业的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又是民营企业,所以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着我国的基础是不是稳定。说个简单的数据大家就明白了,我们的民营企业雇佣了90%的劳动者,这对于国人能不能有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基于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不但不能打压所谓的低端制造业,而且还要保护和支持他们的发展。

Image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腾笼换鸟的字面意思,是将鸟笼里面的鸟给清走,重新换更好的鸟进驻。这种方式作为我国产业政策执行,最早是从2008年在广东开始的。当时的核心理念是,将广东省的基础制造业请出去,将搞高科技的行业请进来。目的是好的,就是搞产业升级。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可以说得到了最好的发展条件,经济基础也确实发展的非常好。结果把这些制造业把这些需要大量人工密集性的产业迁走之后主城区的优质的地块,结果变成了不少的开发商开发了房地产。而房地产房价涨起来之后所有的居住成本、生活成本都在上涨那么工人的工资也必须要上涨,原来留在这里的本地的优质企业原本是有利润的,结果也不得不迁走了,中端的产业也迁走了但是并没有换来优质的高端的产业的升级。

不过跟长三角不同,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多数工业企业做的都是咱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低端制造业。例如服装鞋袜,玩具小商品之类的。企业则是以中小微企业居多,跟长三角那种以大企业,高科技为主要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同,广东的产业结构更像是一个小作坊云集的地方。哪怕是后来很多大厂在广东安家,所做的也大多数都是加工贸易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里有一份腾笼换鸟政策实施之前,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和广东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报告,名字是《2007年广东省成长性中小工业企业评价研究》。这份报告指出,到2006年年底,广东省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整个广东省企业数量的比重超过了99%,资产价值占全省工业企业的资产价值的70%。也就是说,在2006年以前,广东省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一个门店后面就是一个小厂这样的小作坊企业居多。

或许腾龙换鸟的原始初衷是比较好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因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所以要搞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就有了更多更高附加值的利润。但是欧美国家不愿意我们去做产业升级,结果这个计划就走到了现在中低端的产业大部分,很大一部分迁到了东南亚。

回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产业状态?中国当时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几年,产业形态刚刚开始形成。而且广东省得改革之先,本身广东的产业结构大多数都是自发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是依然集中在传统制造领域中。尚未完成资本积累,还不具备产业跃迁的条件。

实际上,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形态,不仅仅出现在广东,当时的全国也都是这个样子。记得那个时候别说是沿海地区,就算是内地,也有很多这种类似小作坊式的小工厂分布在全国各地。就算现在,大家提到某个地方生产了全世界大多数某种商品的地方,实际上也是一个个的小作坊在分工协作。

比如河南夏邑县的打火机生产基地,据说这里生产了全世界60%的打火机,实际上这里的工厂规模大多数都非常小,车间或许就在民房里,大家彼此完成不同的工序,最后再在某个品牌下出货。这种小作坊式的分工协作算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却可以实实在在的撑起一个地方的产业,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非常简单,产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人为的将产业分为所谓的高低端产业,本身没有考虑到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

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史上,许多重要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导致新工业诞生的技术,都是由在位企业发明或创造的(如半导体晶体管、合成纤维、光纤、液晶显示器等),而新工业的兴起会引发大量的新进入者,但这些“新进入者”往往是其他工业领域的在位者;即便是孵化器中培育的创新性企业,也大多是从在位企业分离出来的。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产业升级需要有序进行。对于所谓的低端产业不能一棒子打死,必须尽全力保持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腾笼换鸟政策实施之后,为什么民营制造业会大量死掉?

我们回到当年的广东,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广东经济模式让人感觉如鲠在喉,至少在政策制定者看来,这种产业结构模式落后,老土,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脏乱差的小作坊跟大企业,高科技,规划整齐的产业园相比不知道差了几个十万八千里。高端产业相比于传统制造业,需要更高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只有少数企业家和资本家才能承担这个成本。因此,这些企业和资本家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回报,而普通工人的收入可能会下降。同时,高端产业往往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失业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产业转型,他们就不得不离开广东。这样就影响了社会稳定。失业工人感到不满,这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笼子腾空了,鸟子却住不满。

Image

于是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连续发布多项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开始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所谓低端产业请出去。在这一政策实施之后,佛山的陶瓷,东莞的服装鞋袜,中山的灯具等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产业遭遇到了沉重打击。大多数小厂只能跟随时代的大潮,向粤东粤西或者是内地省份搬迁。腾笼换鸟计划导致一些地区企业倒闭、失业激增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起社会不满情绪,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加强对社会舆情的引导和管理。

工厂属于重资产行业,他们的搬迁需要非常高的成本。而且被迁入的地方营商环境,人文环境对工厂的生死存亡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工厂会因为搬迁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后来这些被迁走的企业大多数都倒闭了。

到2013年的时候,广东省的经济普查数据,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占广东省的工业企业资产的比重下降到了36%。从2008年开始实施腾笼换鸟政策,到五年之后,中小微企业在广东省的资产占比比重从70%一路下跌到了36%。这样的降幅真的让人难以形容。说真的,或许这些企业在搬迁之前,很多的企业主就将大多数用来办企业的钱拿出来不再做企业了。这或许也是我国在此后几年陆续迎来了房地产大涨价的原因吧?

从2014年开始,整个东部沿海地区都开始推行腾笼换鸟政策,纷纷开始将基础制造业请出去,建设大产业园和超高写字楼的进程。这种做法,导致中国民营工业企业的老板失去创业的热情,有些坚持不下去的就直接倒闭了,有些不愿意迁出的企业主,更是直接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开始炒房致富去了。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恶果很快就来了。

就业和投资数据,两者都因为腾笼换鸟的实施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产业活动的背后是一个知识和经验的体系;而新技术、新企业和新工业只能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被创造出来,否则它们就无法具有市场竞争能力。事实上,产业升级是不可能自上而下地“操作”出来的,因为产业具有“内生”的性质:即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如技术和组织的变化、能力的成长等)产生于现有企业的创新活动。强制推行的政策,有时候看似拥有美好的愿景,但是因为有些要素无法跟上,往往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腾笼换鸟的笼子倒是腾出来了,但是腾出去的鸟还是原来的那些鸟吗?

从2015年开始,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企业的投资迅速降温。到2018年之后,因为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影响更是直接开始下降。除了疫情爆发后的2021年和2022年有所提升,到2023年又开始下降。这些数据背后,所表述的实际上是大量的民营企业在倒闭,关门。毕竟很多的工业基础投资是国家在推动的,国家在增加投资,总量还下降了,只能说民营经济投资领域的惨淡状况。

民营企业不投资了,工厂倒闭了,势必导致大量的人口失业。中国工业企业的就业人数在2012年达到巅峰时期的2.3亿人之后,就开始进入了下滑的区间。到去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降低到了2.1亿人。数据上说下降了9%左右。大家看看现在大家为什么一股脑的涌入网约车,外卖行业就明白制造业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失业潮。

制造业是百业之根,在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中。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包括农业,工业,能源和矿产行业。这些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乃是百业之本,农业相对来说产值比较固定,能源和矿产也是相对固定产出的行业,可能还因为环保的要求有产值下降的可能。所以一个国家是不是百业兴旺,主要看的是制造业的增长是不是强劲。

Image

我们做个简单的模型大家就明白了。假如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包含一个农民,一个工厂和若干服务行业,这些服务业包含了理发,餐饮和娱乐这几个吧。假如农业丰收,农民从土地创造的财富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体量受限于土地面积,所以一般是不增长的。这时候就需要工厂增长来提振整个经济的增长。我们假设这个工厂倒闭了,只剩下农业了。那么服务的客户只有农业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了。如果农业可以完成自己自足,因为环境不好选择减少支出,这时候理发行业的客户是餐饮和娱乐行业的人,餐饮行业的客户又是其他两个行业的人。等于说我吃你做的饭,你们享受我提供的服务。没有新创造的财富流入服务业,迟早服务业也会凋零。

腾龙换鸟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了大量工业企业的破产。而企业破产又带来了大量的人员失业。人员失业又会导致消费萎缩,进而继续打压工业企业的生产。从而将全社会都拉入大一个无法走出来的通缩困境中。中国目前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民营经济不振导致的就业问题。当年的政策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其恶劣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大家看看谁还敢将钱投入到制造业中就明白,可以创造财富的行业萎缩的话,未来的百叶凋零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工资再低也比失业好呀。现在许多小城市服务员的工资也是不到3000元,和十年前工厂的工资差不多,而且工作还不好找。许多人只看到高管千万年薪、技术人才百万年薪,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占比不到10%。80%以上的人,月薪资不过万元。近年,随着房地产的日趋饱和,就连农民工也没地方搬砖了。

腾笼换鸟,莫让鸟飞笼破。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我们的特殊在于我们的庞大人口基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不能因为需要产业升级,就抛弃传统行业。未来我们也要清楚一个非常自然的观点,那就是既然我们国土面积已经大到了同时有春夏秋冬四季,为什么我们的产业结构就不能同时拥有高中低端呢?也就是说,什么人吃什么饭,让市场自发调节就好。政策制定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产业升级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基本需求的问题。如果操作不当,结果结果将变得难以预料!

Image

来源:老田投研3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加头条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