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的一天,湖北省文物部门对朱棣孙子朱瞻垍墓展开抢救性发掘,从中出土了包括全球最大200克拉蓝宝石在内的文物总计5300余件,均为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宝。就考古价值而言,此次发掘的成果仅次于万历皇帝定陵,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文物连定陵都没有,可谓是极大填补了明史的空白,更让国人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深感自豪。




朱瞻垍除了是朱棣孙子外,究竟还有怎样的显赫身份,以至于他的陵墓中竟陪葬有大量郑和下西洋瑰宝?原来从出土墓志和《明实录》可知,朱瞻垍的父亲为朱棣长子,也就是明朝第四任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母亲则为开国功臣郭英孙女郭贵妃,生于1411年。那一年的明朝正逢盛世,先有张辅南征安南,后有郑和船队抵达马六甲海峡。在朱棣病逝的当年,朱瞻垍被册封为梁王,封地就在今天的湖北钟祥。等到朱瞻垍年满18岁后,才正式离开京城前往就藩。而宣德皇帝朱瞻基对这位九弟甚是喜欢,专门赏赐了他十万贯宝钞当做安家费。

虽说朱瞻垍为人谦和,无论是对兄长还是百姓都十分友爱,平时的工作不是兴建佛寺,就是赈灾施粥。但他的身体却一直不好,疑似患有骨科类疾病。其中在1436年,25岁的朱瞻垍请求将王府迁至气候干燥的地方,理由是现在居住的王府环境潮湿,每逢阴雨天就会关节疼痛,可始终没有得到大哥朱瞻基的回复。5年后朱瞻垍就不治身亡,年仅30岁,谥号为庄,是为梁庄王,因为没有儿子,导致梁国封藩编制被撤销。

在发掘朱瞻垍墓的时候,考古人员还出土了国内现存唯一一个明朝王妃册封金册和王妃墓志,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朱瞻垍的王妃名叫魏氏,出自锦衣卫家庭,两人结婚时女方已经21岁,属于那个年代的大龄剩女。不过两人婚后感情甚好,只是未生下一儿半女。当得知丈夫去世后,魏氏大哭主动提出殉葬,却被宣德阻止。因为宣德指出,朱瞻垍侧室育有两个女儿,需要有人抚养,而这个任务只有魏氏这位当家主母负责最为合适。

图片

图片

图片为了百年以后与夫君合葬,当魏氏护送朱瞻垍棺木安葬进墓室后,提出使用木门支撑,这样便于未来的合葬。十年后两个女儿均长大嫁人,魏氏再无牵挂,终于因思念过度染病身亡,享年38岁。考古人员在清理墓室的时候,发现了那扇已经腐烂的木门,只可惜朱瞻垍与魏氏的棺木也被积水泡烂,骨架无存,仅剩下牙齿而已。

图片

图片

图片就发掘成果来说,朱瞻垍墓最值钱的就当属那颗200克拉蓝宝石,为金镶宝石冠顶,经过专家鉴定,这颗蓝宝石应来自南亚,也不排除来自马达加斯加,因为那里是全球最大蓝宝石产地。另据明朝兵书《武备志》刊登的《郑和航海图》可知,当中标注的门赤即今天的马达加斯加马尔加什岛,再结合朱瞻垍墓蓝宝石来看,不但可以证明郑和最先到达非洲,而且也不能排除郑和船队继续前进,从火地岛抵达南美洲。毕竟在百年后的正德年间,一个自称是巴喇西国的使臣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前往明朝进贡,很可能是今天的巴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除此以外,朱瞻垍墓还出土了由郑和带回的宝石制作而成的金花丝镶宝石带,整个带子正面上用金子焊出空的掐丝抱爪托,托内则镶嵌宝石,主要是红宝石和蓝宝石,达84颗之多,重量为646.4克,要知道这种宝石带连定陵都没有。

图片

图片

更让考古人员赶到惊叹的是,朱瞻垍墓出土了郑和带回来的金锭,上书 “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字样,是现在唯一一件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的郑和下西洋文物。鉴于明朝亲王婚礼有皇帝赏赐定亲礼金锭五十两的制度,因此这件金锭应为宣德皇帝赏赐给朱瞻垍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在服饰制度方面,朱瞻垍墓出土的九旒冕也证实了《明实录》的准确性。根据朱元璋立下的规定,天子之冕为12道旒12颗玉珠,太子是用11道旒11颗玉珠,亲王为9道旒9颗珠。而明朝九旒冕全国现存只有三顶,最早的是山东鲁荒王朱檀墓出土,但只是孤证。直到朱瞻垍墓也出土九旒冕后才得以证实明朝冠冕制度的严谨,不过与朱檀墓的那顶相比,朱瞻垍墓九旒冕已经腐烂,最后是参照朱檀墓进行修复。

图片

图片

曾几何时,朱瞻垍墓原筑有内外茔园,碑亭,享殿,配殿等地面建筑,方圆六里均为陵区范围,为了给墓室长明灯添油,还有一条暗道直通墓室,且深不可测。但这些明朝灭亡后均毁于一旦,九十年代以来更屡屡成为盗墓贼目标,以至于考古人员打开墓室后,还从里面发现了一条现代化纤毛巾。

至于郑和下西洋究竟是赔是赚,从梁庄王墓出土文物来看,其实郑和下西洋本身是盈利的,当中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香料贸易,不仅让国库出现盈余,也改变了上至藩王下至百姓的日常生活,只是由于明朝内部管理不善,才导致了因香料贸易而积攒的盈余最终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

坦率地说,香料在明朝分为三种,一种就是宫廷奢侈品,例如沉香,黄蜡,白蜡等,由内府供用库掌印太监负责筹措。另一种为药用香料,例如洪武年间有阿拉伯商人曾通过礼部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贡蔷薇露,朱元璋用后十分满意,从此将其纳入贡品名单。第三种则是百姓日常烹饪时用的调料, 早在永乐初年,百姓在炒菜时就开始习惯使用胡椒粉。但无论是哪种香料,明朝本土都极其匮乏,因此从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开始,采购香料成为了郑和船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从成本来看,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用丝绸,茶叶,瓷器等明朝特产赏赐当地首领,然后进行交换贸易。由于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除了来自明朝国库库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各地官府从百姓手里以极低价格收购而来,所以这些成本对于郑和船队来说极其廉价。此外在香料产地东南亚一带,收购价格本身也不高,以胡椒为例,苏门答腊国胡椒100斤才1两银子,古里国胡椒400斤更是只有200文钱。所以有的时候郑和船队也会通过现银来大批量采购胡椒,然后将其运回国内。

图片

其次当香料运回明朝以后,郑和船队会将部分香料拿到江浙和广东福建沿海港口进行售卖,售价则是高的惊人。同样以胡椒为例,在东南亚产地可能100斤只卖到1两银子,但在明朝国内,郑和船队转手售卖,每斤胡椒就能卖到10两到20两银子,绝对堪称巨额暴利。特别是郑和船队船员的家人,不少人仅凭出售胡椒就实现财富自由,而当地如果有谁能打通郑和船队的关节弄到胡椒, 那么这个人的价值都比县令和知府要抢手。

不仅如此,明朝朝廷也通过胡椒贸易得以盈利,因而能拿出更多的钱兴修工程。比如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旨在南京修建大报恩寺,总计耗银250万两,这其中有100万两就来自胡椒贸易利润,极大减轻了国库财政负担。

图片

不过在处理香料的时候,明朝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将香料作为工资向官员支付薪水。从永乐中期开始, 明朝按照每斤胡椒折合宝钞100贯和白银1两的标准,向各地官员支付俸禄。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导致宝钞被人为操控大幅贬值,而官员日常生活也用不了多少胡椒,于是就让家人拿出去卖,结果在南京街头首次上演因市面上胡椒过多超出人们的需求,不但一斤胡椒都卖不出去,相反还烂在家里的情况。 

到了宣德和正统年间,虽然明朝依旧用胡椒来支付官员薪水,但此时已经酿成严重经济危机,变成宝钞1000贯才折合一斤胡椒。为了避免这轮危机愈演愈烈,明英宗朱祁镇下旨果断停止胡椒支薪计划,这才让财政困难局面得以克服。但随着明朝中后期逐渐衰弱,部分官员的薪水仍然是用胡椒来支付,比如1521年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钱宁被抄家,从中抄出的家产就包括胡椒数千石。

此外从洪熙年间开始,以户部尚书夏原吉为代表的文官之所以反对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拿胡椒说事。但明仁宗朱高炽叫停郑和下西洋以后,国库情况反而变得更糟。因此在宣德年间,户部尚书黄福就指出,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南征安南和下西洋虽然耗资巨大,但国库依旧有盈余,为何现在反而国库吃紧,这就说明下西洋等不是问题所在,关键还是管理问题。

图片

1433年郑和下西洋被彻底终止以后,明朝国库储备紧张的局面持续了很多年,甚至出现了国库没钱,香料也不够的窘境。比如在1456年,太医院急需香粉5170斤,朝廷却束手无策,1564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急需龙涎香来炼丹,但福建官府所采购到的龙涎香只有13两,连一斤都凑不够。

1567年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一度下旨解除海禁,令明朝民间航海贸易出现小阳春,香料重新成为抢手货。但是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相比,明朝再也没有收获如同永乐年间的那般巨额香料贸易利润,直到1644年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朱瞻垍墓出土文物都在湖北省博展出,而且还有专门的展厅。可是钟祥原址的墓穴却呈现荒芜状态,与省博庞大的展厅不相匹配。假如能将墓室对外开放,相信对深入研究明朝亲王陵墓制度有着极大帮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加头条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