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致函美国贝莱德及摩根士丹利,就其对华投资发起审查。 

摩根士丹利将 200技术人员迁出中国


美国国会怎么想起来调查贝莱德和摩根士丹利了呢?

————

“难兄难弟”

贝莱德,这家资产管理规模8.59万亿美元的企业,小心翼翼地回复国会——

我们在中国的多数投资都是通过指数基金进行,没有什么不当行为。

啥意思?

看看贝莱德(中国)公司的官网图表——


贝莱德(中国)资产分布(贝莱德官网截图)

图中可见,贝莱德在中国只干了一件事:炒股。

只是在中国募集基金炒炒股而已。在中国炒股容易吗?不搭把手,怎么还调查起我们来了?

美国国会当然不是公开讨论炒股的场所。

他们手中攥着一份中国公司的所谓“黑名单”。

他们说,贝莱德有5只基金为“黑名单”上的中国公司投资超过4.29亿美元——

看看你们买的是什么股票!


贝莱德(中国)投资股票前十位(贝莱德官网截图)

再对照下面美国国会手中名单——

AECC航空发动机控制有限公司

中国航海中航动力有限公司

航天中奥夫有限公司

中航航空高科技有限公司

中航机电系统有限公司

中航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中航直升机有限公司

中航工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又名中航资本有限公司)

中航中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有限公司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航直升机公司

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科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中广核电力有限公司

长沙晶佳微电子有限公司

中国中船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华源钛白粉有限公司

中国核电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空间卫星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海油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科思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船海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福建火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鸿信硅业有限公司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江西宏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红箭有限公司

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奇虎360

半导体制造国际公司

新疆大全新能有限公司

浙江大华科技有限公司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众议院委员会标记的中国公司名单(据美国CNBS网站)


国会咄咄逼人。

贝莱德只好声明,自己合法经营,所作所为皆符合美国法律。

然后,看看身边的“难兄难弟”——摩根士丹利。

大摩兄弟,你是怎么跟国会交待的?

摩根士丹利第一时间表现很冷静,什么也没交待——容我们先看看。

摩根士丹利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

美国国会以“违反美国利益”对企业施压,这两年已太司空见惯。

也许,国会更应该把高盛喊来。

2023年6月28日,也就是国会质询贝莱德和摩根士丹利3天前,高盛国际CEO罗以德还在上海浦东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

罗以德表示,高盛一直在帮助中国——

1997年帮助中国移动在中国香港和纽约上市;

2000年帮助中国石油在香港上市;

2004年帮助腾讯在香港上市;

2006年帮助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

参与阿里巴巴等世界领先的中国民企融资……

国企也罢,民营也罢,高盛帮助了很多中国顶尖企业。

(相信中国内地民众对高盛还是熟悉的,像杀入美团、双汇,都曾是大新闻。2023年刚刚发生的事,是高盛携种猪杀入中国生猪市场……)

罗以德还由此引申开去,感慨道:“我们希望中国能够与全世界在金融市场上实现连通,推动经济增长、繁荣、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高盛嘴上这么说,近来的研究报告,也一直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怎么不把高盛喊到国会去?

难道说,把美国国会的牌子翻过来,背后写着的是“高盛”?

————

生逢7月31日

这一次,被推上前台的,不是高盛,而是摩根士丹利。

对于摩根士丹利来说,2023年,注定成为“不平凡”的一年。

2023年8月2日,一份摩根士丹利海外策略分析师的市场研判报告,引爆了世界经济舆论场。

这份报告在对全球新兴市场的股市评级中,下调了中国A股。

中国A股的榜单排序,也由第3位下降至第13位。

同时,调高了印度股市——

印度股市由榜单第6位,上升至第1位。

报告认为,印度股市“拥有强劲的利润前景以及该国在‘多极世界’中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而基于下列理由——

印度人均GDP为2500美元,中国为12700美元。 

印度家庭债务占GDP比例19%,中国48%。

印度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持续上涨”,中国“迅速消退”。

预计印度的GDP增长率将在本十年末达到6.5%左右,高于中国的3.9%。

印度经济正受益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激增。 

印度拥有年轻的人口结构。

报告推测,“印度可以说正处于长波繁荣的开始,同时中国可能正在结束”。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的报告,立即吸引来了世界各路媒体跟进。

印度第1,中国第13……这意味着什么?

世界经济的版图要颠覆了吗?

这不算大新闻,什么算大新闻——

管他怎么回事,只要标题把两个竞争对手中国和印度放在一起,就绝对够刺激……


CNBC的新闻标题


当然,印度媒体也在等这样的标题。

《今日印度》分析认为——

“这一战略转变(印度第1,中国第13)反映了摩根士丹利对各自国家在亚洲格局中的经济前景的评估,随着中国继续失去其主导地位,亚洲经济前景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印度的时刻来了!”

这时,高盛也出来探讨——

印度经济排名什么时候会超过美国?


《今日印度》网站截图


那么,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又是怎么看中国A股的呢?

报告认为,中国面临几大问题:地方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地缘政治。

虽然中国在出台政策拉动市场,但报告认为,这些政策是渐进式的,还不足以推高股市。

所以,报告不仅调低了中国股市的评级,还建议投资者趁着中国出台政策拉抬股价,赶紧获利了结,赚一把就走。

市场

排名

评级

印度

1

加码

巴西
2

加码

南非
3

加码

墨西哥
4

加码

韩国
5

加码

泰国
6

持平

马来西亚
7

持平

印尼
8

持平

菲律宾
9

持平

土耳其
10

持平

俄罗斯
11

持平

中国台湾
12

持平

中国大陆
13

持平

智利
14

减持

秘鲁
15

减持

2023年8月2日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新兴市场股票评级列表,中国A股由原来第3位落到第13位,评级改为“持平”。

摩根士丹利策略分析师的报告引发了中国内地证券界的回怼。

他们质疑这份面目可疑报告的专业性与出台背景。

随后,大家就注意到,上海证监局将对摩根士丹利证券展开调查。

于是,上海证监会的调查被与策略分析师报告联系在了一起。

坊间看客窃喜之余,媒体忙引用权威证据发声辟谣——

上海证监局对摩根士丹利的调查为双随机抽取,而且此事在7月31日已经确定,跟此后8月2日策略分析师报告完全没有关系。

哦?

没看错?

7月31日?

上海证监局决定调查和美国国会发函调查摩根士丹利是同一天?

不会有人认为上海证监局跟美国国会商量过吧?

摩根士丹利也许需要找个高人给看看,7月31日那一天的黄历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问题是,上海证监局是行使最正常的监管调查,属常规动作,像反洗钱什么的,不应该调查吗?金融体系要想健康运行,严格监管调查是必须的。不调查才奇怪!

————

摩根士丹利撤离?

实际上,在质询贝莱德和摩根士丹利之前,美国国会刚刚质询过4家风险投资公司。

此后,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

设立对外投资审查机制,限制美国主体投资中国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

这回看明白了吧?

美国国会对贝莱德和摩根士丹利出手也是同样一件事。

与美国态度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正在给摩根士丹利等外国金融机构点亮一盏盏绿灯。

回首中国改开历史,金融业是最后走向开放的领域。

这基于中国与世界金融业的巨大差距,也基于金融业对一个国家大局的影响。

对外资银行,中国采取的是有计划、有层次的逐步开放。

一边开放,一边发展,一边学习成长,与外资企业和谐共生。

就像一条街道,依次亮起绿灯,引导外资银行走进中国经济深处。

还以摩根士丹利为例。

1995年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摩根士丹利为基础股东进入中国。

这是摩根士丹利进入中国的开始。

此时,国际投行业务对我们尚还陌生。

这些年下来,中金已在中国香港、纽约、新加坡、伦敦、旧金山、法兰克福、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香港IPO市场原由外资投行垄断。

中金公司逐步拿到话语权。

按照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数据统计,在41家保荐人券商参与的84家港股IPO上市发行保荐中,中金公司以36.9%遥遥领先。

排名

保荐人

项目数

参与率

1

中金公司

31

36.9%

2

摩根士丹利

11

13.1%

3

海通国际

7

8.3%

3

华泰国际

7

8.3%

3

花旗环球

7

8.3%

3

中信建设

7

8.3%

7

高盛

6

7.1%

8

招银国际

5

6.0%

9

瑞银

4

4.8%

9

美林

4

4.8%

9

摩根大通

4

4.8%

9

建银国际

4

4.8%

9
中泰国际
4
4.8%
香港 IPO中介机构12个月排行(据LiveReport大数据)

中国金融业成长的同时,也向外资逐步打开大门。

如券商方面,2018年4月前,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为51%。2020年4月1日起,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于是我们看到——

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2011年5月4日成立合资公司,至2020年4月20日,把持股比例提升至94.06%

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2003年3月14日成立合资公司,2023年6月3日成为独资公司

顺便提一句,贝莱德基金,于2020年8月21日获准批筹,2021年6月11日获得业务许可证,成为中国成立的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2023年5月31日,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有限公司也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的批复。

也就是说,在2023年,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完成了国际银行、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证券期货等全方位业务体系。

从2008年雷曼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到2023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再度引发美国银行业动荡,美国银行这些年日子并不好过。

据刚刚公布的2023年第2季度财报显示,美国银行业下滑明显,摩根士丹利净利润下滑13%。

不过,跟高盛比,这一数字并不那么难过——

高盛2季度利润下滑50%。

如今,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刚组好团,美国国会的质询就到了。

这时,一条旧新闻又被翻了出来。

美国彭博新闻社7月19日消息称——

有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士丹利正在将2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迁出中国大陆。这些技术人员被转移至中国香港与新加坡。

于是,就有分析跟上解释,认为基于“数据安全”,此后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大陆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数据体系,换句话说,摩根士丹利事实上已经从中国撤离。

确定没听错?

这就算摩根士丹利撤离了?

28年经营布局,全业务体系刚刚完成,一张嘴,就算撤离了?

乱局之下,总有人还嫌不够乱。

反正,只要涉及与中国脱钩、切割,立即会有棍子伸过来搅和,就这么点事。 编辑:韩涧明 审读:戴士潮  来源:资产洞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加头条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